- Chapter 1: 总论
- Chapter 2: 神经组织及突触
- Chapter 3: 神经系统的进化
- Chapter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 Chapter 5: 脊髓
- Chapter 6: 脑干
- Chapter 7: 小脑
- Chapter 8: 间脑
- Chapter 9: 大脑皮层(I)- 基本结构与功能
- Chapter 10: 大脑皮层(II)- 边缘系统
- Chapter 11: 大脑皮层(III)- 联合皮层
- Chapter 12: 神经传导通路
- Chapter 13: 脑的血氧供应
Chapter 1: 总论
-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 脑: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 脊髓:延脑、终丝、马尾、31节段、颈膨大、腰膨大,后面细讲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
- 12对脑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车 5三叉6外展7面8听 9舌咽10迷走11副12舌下
- 31对脊神经:颈胸腰骶尾 8/12/5/5/1
- 内脏神经:不受意志支配,又称自主神经系统。传出部分形成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控制内脏和腺体的活动
- 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 常用术语
- 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
- 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
-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少量的长树突组成
- 白质:在中枢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
- 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 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
-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 神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Chapter 2: 神经组织及突触
- 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神经元: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 神经胶质细胞:营养、支持和保护神经元
- 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构成,合成蛋白质。轴突的蛋白质大多来自胞体的尼氏体
- 神经元的分类
- 根据突起分类:单极(无脊椎动物)、假单极(脊神经节),双极(视网膜双极),多极(很多)
- 根据轴突长短分类:高尔基 I 型(长轴突、投射)、高尔基 II 型(短轴突、局部)
- 神经纤维:有髓/无髓(有无髓鞘和神经膜包裹)。有髓纤维有郎飞结跳跃式传导,髓鞘越厚传导越快
- 突触类型
- 化学突触:单向、兴奋性或抑制性、可塑性、突触延搁
- 电突触:双向、兴奋性、定型化、快速传递
- 神经胶质细胞
- 星形胶质细胞:(1)对神经元的支持和绝缘作用;(2)参与神经递质调节;(3)营养作用,如合成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等;(4)形成具有选择性的血脑屏障;(5)可分裂增生参与吞噬和修复受损细胞。
- 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
- 小胶质细胞:分裂增生参与吞噬和修复
- 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与毛细血管内皮紧密相接,其间夹有一层基膜,此种结构可以有选择地使血流中的某些物质通过而进入脑组织,起着生物屏障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Chapter 3: 神经系统的进化
- 原生动物门:无神经系统
- 海绵动物门:无神经系统
- 腔肠动物门:始现神经组织(神经网)
- 水螅:全反应型,任何一点的刺激都可引发全身性反应
- 海葵:有极性,机体对弱冲击出现相应的局部反应
- 扁形动物门:始现纵向神经索、横向神经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
- 环节动物门:神经系统更趋集中
- 节肢动物门:始现脑,体节分化为头胸腹
- 脊索动物门:
- 尾索动物亚门:海鞘,脊索在尾部
-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索贯全身,2对脑神经
- 脊椎动物亚门
- 圆口纲:始现古皮层,七腮鳗,10对脑神经
- 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脑5个部分小脑发达、10对脑神经
- 两栖纲:始现旧皮层,两侧脑室已分开,小脑不如鱼发达
- 爬行纲:始现新皮层、新纹状体和颈曲,古旧皮层成为边缘系统结构,12对脑神经
- 鸟纲:无新皮层,上纹状体(鸟类本能的中枢),小脑高度发达
- 哺乳纲:新皮层高度发达;(1)大脑两半球体积增大;(2)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增加而复杂;(3)皮层加厚;(4)特有的胼胝体连接着大脑两半球;(5)从大脑皮层达脊髓的运动纤维束形成独特的锥体束(6)纹状体功能下降,只是调节运动的一个皮层下中枢;(7)间脑进一步分化;(8)小脑进一步分化;(9)延脑内有许多重要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 人类:新皮层占总皮层的96%,联络皮层高度发达
Chapter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 神经细胞的发育
- 原肠胚外胚层→神经板→神经管和神经嵴(中枢和周围)
- 神经管细胞:围绕神经管壁的上皮细胞形成生发层(套层),其内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之后发育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脊髓的发育
- 胚胎第三个月:颈膨大和腰膨大
- 出生:第三腰椎下缘;成人:第一腰椎下缘
- 脑的发育
- 三脑泡期:神经管形成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
- 五脑泡期:(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
- 先后形成:颈曲(3周)、头曲(5周)、桥曲(7周)
- 后期发育:大脑、丘脑、(大脑脚、顶盖)、(脑桥、小脑)、(延髓、脊髓)
- 大脑皮层:古皮层、旧皮层、新皮层(3、3、6层结构)
- 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基因调控发生一系列级联反应使细胞死亡,主要发生在发育阶段
- 后天刺激:神经回路的修饰,如皮层性失明(生后早期的视觉缺失将引起视皮层神经联系的改变)、鸡和鸭的铭记、儿童白内障和中耳炎
Chapter 5: 脊髓
- 脊髓概况
- 起源于神经管后部,31对脊神经,横断面灰质传递感觉支配运动,白质上下行纤维束
- 位于椎管,上端连延髓,下端达第一腰椎下缘平面(出生时为第三腰椎),以终丝和马尾结束
- 两个膨大:颈膨大(颈4-胸1,上肢的感觉运动神经元)、腰膨大(腰2-骶3,下肢的感觉运动神经元)
- 六条沟:前正中裂、一对前外侧沟、后正中沟、一对后外侧沟
- 每个节段发出一对脊神经,有前根和后根(运动和感觉),前后根合并成脊神经前的膨大称脊神经节
- 脊髓内部结构:灰质、白质、网状结构
- 灰质:前角、后角、中间带
- 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固有核、内侧胸核(仅见于颈8-腰2,胸10-胸12最发达),分别负责皮肤觉、痛觉温度觉、感觉性中间神经元、下肢的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
-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在胸1-腰3为交感神经元,在骶2-骶4为副交感神经元。
- 前角:前角运动神经元(大α小γ),轴突穿过白质经前外侧沟出脊髓形成前根。分内侧群和外侧群,前者贯穿脊髓,后者见于颈膨大和腰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的肌肉萎缩称弛缓性瘫痪。
- 白质:前索、后索、外侧索,均由纤维束构成
- 长上行纤维
- 薄束和楔束:后索,薄束为中胸部以下脊神经节,楔束为中胸部以上,故在中胸部以下只有薄束,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外侧索,上行经小脑下脚/上脚止于小脑皮质,传导下肢运动感觉;楔小脑束、脊髓小脑吻侧束、颈髓小脑束:传导上肢运动感觉
-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外侧索和部分前索,传导痛觉温觉粗触觉
- 长下行纤维
-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起于中央前回在延髓下部交叉到对侧,控制骨骼肌运动
- 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 脊髓固有束
- 紧贴灰质表面的白质,由连接脊髓各节段之间的纤维束组成,起联络作用
- 长上行纤维
- 脊髓的功能
- 反射功能:浅反射、深反射、内脏反射(皮肤、肌肉关节、内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
- 传导功能:感觉冲动→脊神经后根→脊髓白质上行纤维束→脑→下行纤维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效应器。脊髓后角对感觉传入的修饰作用,脊髓前角的运动调控作用。
- 病变: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心产生空洞,脊髓丘脑束被切断,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脊髓灰质炎(灰质前角的病变,造成所支配区域的软瘫、肌萎缩等)
Chapter 6: 脑干
-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在脊髓和间脑之间
- 延髓
- 腹侧:上端与脑桥以延髓脑桥沟分界,前正中裂两侧为锥体,由皮质脊髓束构成,在延髓脊髓交界处出现锥体交叉。锥体外侧为橄榄,内有下橄榄核,橄榄的背方有脑神经9、10、11(舌咽、迷走、副),橄榄和锥体之间有脑神经12(舌下)。
- 背侧:上部中央管敞开与脑桥背面形成第四脑室与小脑相连,与脑桥以髓纹分界,第四脑室向下为脊髓中央管,向上为中脑水管,其底称菱形窝。下部为脊髓延伸形成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楔束结节外上方为小脑下脚,由进入小脑的神经纤维构成,为第四脑室侧界的一部分。
- 脑桥
- 腹侧:宽阔的基底部,正中为基底沟,下缘为延髓脑桥沟,有脑神经6、7、8(外展、面、听),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连。基底部向外变窄为小脑中脚,分界处有脑神经5(三叉)。延髓脑桥小脑交角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有面和听的神经根。
- 背侧:第四脑室底的上部,外侧壁为小脑上脚,上脚间的白质层称上髓帆,构成第四脑室的顶且有脑神经4(滑车),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
- 中脑
- 腹侧:上缘为间脑的视束,有一对粗大隆起的大脑脚,由皮质下行纤维组成,大脑脚底间为脚间窝又称后穿质,脚底内侧有脑神经3(动眼)。
- 背侧:四个圆形突起,上一对为上丘,与视觉有关,下一对为下丘,与听觉有关。
- 脑干内部神经 I:18对脑神经核
- 一般躯体运动核:第四脑室底最内侧,动眼滑车外展舌下,支配头面部发生自肌节的骨骼肌,包括舌肌和眼球外肌
- 一般内脏运动核:躯体运动核外侧,动眼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背核,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 特殊内脏运动核:躯体运动核腹外侧,三叉面疑副,疑核(9、10、11),支配发生自腮弓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 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核:延髓上部的孤束核(10、9、7),接受来自内脏心血管/味觉器官的感觉纤维
- 一般躯体感觉核:其他感觉核腹外侧,三叉中脑三叉脑桥三叉脊束,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骨骼肌、口鼻腔粘膜的躯体感觉纤维
- 特殊躯体感觉核:内脏感觉核外侧,前庭和蜗,接受来自内耳听器和平衡器的感觉纤维
- 脑干内部神经 II:中继核
-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延髓背侧下方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处,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 脑桥:脑桥核,位于基底部,接受皮质脑桥纤维,后由脑桥小脑纤维形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 中脑:上丘视觉,下丘听觉
- 脑干网状结构
- 传入来源:脊髓、大脑皮层和脑干核团
- 传出去向:脊髓、丘脑、下丘脑、小脑和脑干其他核团
- 主要功能: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构成(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状态),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延髓下部的抑制区发出网状脊髓侧束,中脑和延髓上部的易化区发出网状脊髓前束,分别传递抑制性/易化性冲动至脊髓前角的α和γ细胞),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内脏感觉在孤束核换元后进入网状结构,最基本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均位于延髓的网状结构)
- 中缝核的功能:参与上行抑制系统的构成,含5-羟色胺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即引起睡眠
Chapter 7: 小脑
- 小脑:接受运动和感觉的输入,但不产生任何运动或感觉
- 小脑外形
- 腹侧面:小脑半球间为小脑蚓。下中部凹陷成小脑谷,谷两侧突起为小脑扁桃体,被压入枕骨大孔时成为小脑扁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下蚓的前端为小结,小结向两侧伸出绒球脚与绒球相连,绒球绒球脚小结合称绒球小结叶,又称原小脑,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水平面:前中1/3间为原裂,原裂前方为前叶,又称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与肌张力调节有关。原裂后方为后叶,又称新小脑。前叶后叶合称小脑体。
- 小脑脚:小脑下脚(与脊髓延髓相连,如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中脚(脑桥核发出进入小脑)、小脑上脚(脊髓小脑前束进入小脑,小脑齿状核传出至中脑)。
- 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小脑髓质、小脑核团(灰白灰)
- 小脑皮质:由胞体构成,三层细胞,五种神经元,两类传入纤维
- 三层细胞: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
- 五种神经元:Purkinje细胞(唯一的传出神经元,梨形胞体,抑制性神经元)、颗粒细胞(唯一的兴奋性神经元,发出平行纤维与P细胞构成突触联系,学习记忆的重要基础)、高尔基细胞(颗粒层浅层,梨形胞体)、筐篮细胞(分子层深层,星形胞体,轴突包裹P细胞胞体)、星形细胞(分子层)
- 两类传入纤维:爬行纤维(起源于延脑下橄榄核团,细,沿P细胞树突攀缘而上,释放谷氨酸,一次传入即引起P细胞兴奋)、苔藓纤维(主要传入系统,起源于脊髓脑干。粗,至颗粒层形成苔藓样膨大,与颗粒和高尔基构成突触联系。可影响大范围的P细胞,但难以一次引起兴奋)
- 小脑核团:顶核(成对圆形,蚓部白质内,属原小脑,传入来自古小脑)、齿状核(小脑核中最大者,半球白质内,属新小脑,传入来自新小脑)、球状核与栓状核(细小,齿状核与顶核间,属旧小脑。合称间位核,传入来自旧小脑)。
- 小脑皮质:由胞体构成,三层细胞,五种神经元,两类传入纤维
- 小脑的纤维联系及其功能
- 古小脑:平衡觉。来自前庭,经小脑下脚进入绒球小结叶皮质。至顶核换元后经小脑下脚进入脑干,到达前庭神经核及延髓网状结构(少数纤维不换元),再经前庭/网状脊髓束至脊髓前角作出应答。
- 旧小脑:控制肌张力。本体感觉冲动从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入小脑,投射于旧小脑,传出至球状核和栓状核(或顶核)。球栓二核传出经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止于红核及网状结构,通过红核/网状脊髓束影响脊髓前角。
- 新小脑:随意运动。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信息,经皮质脑桥束和小脑中脚传至新小脑,整合后传至齿状核,再传出经小脑上脚传至对侧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换元,最后传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修正皮质脊髓/核束起始神经元的活动。损伤时表现为共济失调(运动的准确性与协调性障碍)。
- 学习机能:爬行纤维可教会Purkinje细胞对苔藓纤维传入的条件刺激起反应,小脑既是运动调节中枢,也是一个学习中枢。
Chapter 8: 间脑
-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内腔为第三脑室,向下通中脑水管,向上经室间孔通端脑内的侧脑室。间脑分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 背侧丘脑
- 由两团灰质经丘脑间粘合连成,前端突出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
- 内髓板(Y形)将丘脑分为前内外,外侧核分背腹,腹层分腹前腹中间腹后,腹后分腹后内腹后外。
- 前内和外背(边缘系统)、腹前腹中间(黑质苍白球齿状核脊髓后脑束前庭到运动皮层)、腹后内(头面部感觉中继核,三叉丘系到中央后回下1/3)、腹后外(躯体感觉中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到中央后回上2/3)、板内核(参与网状上行激活系统)。
- 功能:除嗅觉外的一切感觉通路中继站,发送中继信息使大脑产生知觉,通过腹前腹中间联系小脑和黑质纹状体实现运动信息整合。
- 上丘脑:前脑与脑干间的联引中枢,含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夜晚多白天少,有日节律)。
-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听觉纤维)、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视觉纤维)。
- 底丘脑: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与基底神经核一起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
- 下丘脑
- 视前区:视前内侧区、视前外侧区,调节体温。
- 视上区:视上核和室旁核(大,加压素和催产素)、视交叉上核(视交叉背侧,分泌肽类神经递质。参与内分泌和昼夜节律调节)、下丘脑前区(除视上核室旁核的统称。参与体温饮食生殖睡眠的调节)
- 结节区:漏斗核(或弓状核。小,生长激素等肽类)、腹内侧核(参与内脏活动调节和情绪反应)
- 功能:对内环境的调控(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生物节律的调节(视交叉上核和上丘脑松果体)、对体温的调节(视前区)、对摄食行为的调节(外侧区为摄食中枢,腹内侧核为饱中枢)、对水平衡的调节(视上核室旁核为饮水中枢)、情绪和应激反应。
Chapter 9: 大脑皮层(I)- 基本结构与功能
- 大脑皮层分五个脑叶,52个Brodmann分区,按功能分为感觉皮层、运动皮层和联合皮层。
- 大脑皮层的细胞分层
- 五种细胞:锥体细胞(大脑皮层特有,最重要)、星型细胞(或颗粒)、梭形细胞(或多型)、水平细胞(皮层内联络神经元)、Martinotti细胞(皮层深层)。
- 六层结构:分子层(水平和颗粒)、外颗粒细胞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型细胞层。II、III层进化晚分化程度高最发达,IV层在初级感觉皮层中最发达。V、VI层属运动皮层。
- 大脑半球外形:三面三极三沟五叶(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额极枕极颞极、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岛叶)
- 大脑皮层内部结构
- 侧脑室:通过室间孔相连,并与第三脑室相通
- 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 豆尾合称纹状体,豆分苍白球和壳,苍白球又称旧纹状体,壳尾合称新纹状体。
- 尾状核呈蝌蚪状,分头体尾,围绕豆状核和丘脑;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
- 大脑皮层和黑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苍白球)→背侧丘脑(腹前/腹中间)→额叶皮质
- 功能:随意运动、肌紧张控制、本体感觉信息处理
- 连合系:连接左右半球
-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四个叶
- 前连合:穹窿前方,呈X形,连接左右嗅球和额叶
- 穹窿连合:穹窿为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传出纤维,穹窿连合为左右海马组织的连合纤维
- 联络系:联系同侧半球
- 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
- 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包括钩束(连接额颞两叶的前部)、上纵束(连接额顶枕颞四个叶)、下纵束(连接枕颞两叶)、扣带(连接边缘叶的各部)
- 投射系:联系大脑皮质与下位中枢
- 包括上行感觉纤维和下行运动纤维,构成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分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
- 内囊后肢受损导致三偏体征:对侧身体感觉丧失,对侧肢体运动丧失,双眼出现对侧视野偏盲。
-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 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区和6区。
- 第一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3区和2区。
- 投影特点: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左右交叉(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受两侧运动区支配)、投影区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 视觉区:位于枕叶,接受同/对侧视网膜颞/鼻侧半经外侧膝状体的视觉信息,一侧受损导致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 17区(V1区):纹状体皮层/初级视皮层,简单识别物体形状和明亮。损伤导致完全丧失视觉。
- 18区(V2、V3、V3a):接受V1的输入,V1和V2是面积最大的视区。
- 19区(V4、V5):V5已进入颞叶范围。V2、V3和V4属于视觉联络区,负责视觉信息感知和整合。V5接受V1-V4的输入,参与视觉运动信息的感受和分辨。
- 18和19区受损将导致很难识别物体的形状、质地、颜色,不能进行与视物相关的联想。19区全部受损则导致全色盲。
- 听觉区:位于颞叶,接受内侧膝状体的两耳听觉冲动,一侧受损不会导致全聋。
- 41区:接受内侧膝状体传入,称初级听皮层区,后外侧接受高频信息,前内侧接受低频信息。
- 42区:位于41区外周,为听觉联络区,称第二听皮层区。41区损伤后果比42区严重。
- 味觉区:43区;嗅觉区:28区
- 语言中枢:多在左半球
- 视觉性语言中枢:39及37区(角回)。损伤导致无法阅读,称失读症。
- 听觉性语言中枢:22区(Wernicke区),损伤导致不能理解谈话。称感觉性失语症。
- 运动性语言中枢:44及45区(Broca区,额下回后部),损伤导致失去说话能力,称运动性失语症。
-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导致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称失写症。
- 脑的不对称性:左右半球可以独立工作,但各具优势
- 左半球:单词识别、语言性声音、词语记忆、数学能力等
- 右半球:复杂图形和相貌识别、环境声音和音乐、形状记忆、空间感觉与几何学等
- 性别差异:男性脑擅长空间问题,女性脑擅长速度技巧、心算、记忆路标、语言学习和使用等。
Chapter 10: 大脑皮层(II)- 边缘系统
- 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与其皮质下核、间脑和中脑的部分脑区。边缘叶包括扣带回、胼胝体回、海马旁回和海马组织,包围在脑干周围,前脑发育时边缘脑区被卷入内侧形成。
- 边缘系统的主要结构
- 扣带回:32、23、24区,上沿扣带沟,下与胼胝体分隔。
- 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区构成,联系海马组织和下丘脑及缰核。
- 杏仁核团:又称古纹状体,前为梨状皮层和前穿质,后接尾核,参与情绪表达动机产生等。
- 海马组织:包括下托海马齿状回,属古皮层,主要由锥体细胞构成,分泌谷氨酸,分CA1-CA4区。
- 海马组织的信息三通路:内嗅区到齿状回的前穿质通路、齿状回到CA3的苔藓纤维、CA3到CA1的Schaffer通路。
- 功能:学习和记忆。长时程增强(LTP),指给突触前纤维一个短暂的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和强度增加几倍,且这种增强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现象,被认为是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
- 边缘系统的纤维联系
- 外环通路:边缘系统与中脑和邻近皮层的联系。
- 内环通路:Papez环,由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和海马组织构成,参与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 边缘系统的功能:情绪表达(下丘脑、杏仁核、Papez环)、学习记忆(海马组织、三通路和LTP)、内脏活动调节(边缘叶、扣带回)、参与应激反应(体液调节和交感神经系统)。
Chapter 11: 大脑皮层(III)- 联合皮层
- 联合皮层:不参与纯感觉或纯运动,接受来自感觉皮层的信息,整合后传至运动皮层。
- 顶叶联合皮层
- 5、7、39、40区,触知觉、空间知觉和眼球运动控制
- 5区更多参与躯体感觉及运动信息的处理,7区更多参与视觉空间信息的处理,并参与运动和注意调节等。
- 受损表现:5区导致触觉失认,右侧7区导致地理概念丧失、半侧空间忽视等。
- 颞叶联合皮层
- 颞上回(22区,听觉信息处理)、颞下回(20和21区,视觉信息处理)、内侧颞叶(梭状回、海马旁回、海马及杏仁核,记忆和情感相关)。
- 颞下回受损表现:视知觉障碍(颜色失认,物体失认和相貌失认)以及记忆和情感人格障碍。
- 图形联想式记忆任务:启动任务操作,一分钟后计算机荧屏上呈现一个图形(1秒),经4秒延缓期后出现两个图形,要求触摸与暗示图形搭配的图形。
- 20区和21区参与对物体特征的识别与分辨,21区参与对特征的记忆,和颞上沟底部一同参与相貌认知。
- 前额叶联合皮层
- 9-14、45-47区,参与注意力调节、情感人格及工作记忆
- 前额叶联合皮层的皮层下纤维联系:唯一与丘脑背内侧核有交互纤维的新皮层,唯一向下丘脑直接投射的新皮层,与基底前脑、扣带回及海马回有纤维联系,投射到基底神经节。
- 受损表现:注意力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抑制已建立的行为模式,工作记忆能力低下,发散思维能力受损,社会及情感行为异常。
- 五个功能亚区:弓状沟凹(眼球运动控制)、主沟区(空间工作记忆)、上凸部(运动感觉分辨)、下凸部(物体工作记忆)、内侧眶回(嗅觉分辨及社会情感行为调控)。
- 主沟区:接受顶叶联合皮层输入。空间工作记忆检测范式:延缓反应任务,延缓期内记住左右两个盒子中哪个盒子中放有食物,反应期做出选择。
- 下凸部:接受颞下联合皮层输入。物体工作记忆检测范式:延缓样本匹配任务,延缓期内记住样本的特征,反应期进行匹配。
Chapter 12: 神经传导通路
- 神经传导通路: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称感觉传导路,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称运动传导路。
-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 一:感受器→”脊神经节大型细胞”→后根内侧部→同侧后索(薄束/楔束)→上升至延髓
- 二: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腹侧内弓状纤维→中央灰质腹侧中线处与对侧交叉(丘系交叉)→向上行于锥体后方两侧(内侧丘系,楔背薄腹)→上升至脑桥(楔内薄外)
- 三:内侧丘系→中脑(红核推向被盖的腹外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 四: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
-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 一:感受器→”脊神经节”→后根内侧部→同侧后索→灰质后角→“胸核/灰质V-VII层”
- 二a:胸核→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延髓小脑下脚→旧小脑
- 二b:灰质V-VII层→脊髓小脑前束→脑桥小脑上脚→旧小脑
-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 躯干四肢:感受器→”脊神经节中小型细胞”→后根外侧部→脊髓外侧束→“灰质I, IV, V层”→脊髓丘脑束→脑桥下缘→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
- 头面部:感受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1/3
- 视觉传导路
- 一:“视网膜双极神经元”,树突与视杆视锥相连,轴突与节细胞相连
- 二:”视网膜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鼻侧半交叉,颞侧半不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
- 三:“外侧膝状体”→内囊豆状核后部→视觉中枢17区
- 视神经受损(视野全盲)、视交叉受损(双颞侧偏盲)、视束受损(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 对光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部分纤维经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扩约肌
- 听觉传导路
- 一:“蜗螺旋神经节”→蜗神经(与前庭神经入脑)→蜗神经核
- 二:“蜗神经核”→斜方体交叉→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外侧丘系)→下丘
- 三:“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 四:“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听觉中枢
- 运动传导路
-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 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部→中脑大脑脚底→内侧丘系→两侧脑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下半部和舌下神经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 皮质脊髓束:又称锥体束,中央前回上2/3→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腹侧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脊神经前根→效应器
-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上运动单位损伤: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强,痉挛性瘫痪(硬瘫);下运动单位损伤:肌张力降低,弛缓性瘫痪(软瘫),肌肉萎缩反射消失。
-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传导路
- 包括丘脑部分核团、纹状体、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网状结构、小脑和前庭神经核等。
- 功能:调节肌紧张,完成无意识习惯动作。锥体外系活动在锥体系主导下进行,同时又给锥体系活动以最适宜的条件。
-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Chapter 13: 脑的血氧供应
- 脑和脊髓的被膜:硬膜、蛛网膜、软膜
- 脊髓被膜
- 硬脊膜:与硬脑膜相延续,下部包裹马尾。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把药物注入此隙。
- 脊髓蛛网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下部扩大称终池,内有马尾。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 软脊膜: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脊髓借齿状韧带和脊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并浸泡于脑脊液中。
- 脑的被膜
-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出血难止。
- 脑蛛网膜:与硬脑膜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在某些部位扩大为蛛网膜下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上池(松果体突入)小脑延髓池(可穿刺抽取脑脊液)等。靠近硬脑膜(上矢状窦处)形成蛛网膜粒,脑脊液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 软脑膜: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其血管反复分支成丛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主要产生脑脊液。
- 脑的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
- 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前2/3由颈内动脉供应,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小脑由椎动脉供应。分支可分皮质支(营养大脑皮质及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间脑等)。
- 颈内动脉系
- 大脑前动脉:视神经上方→大脑纵裂→与对侧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胼胝体沟。
- 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途经前穿质时发出一些中央支称豆纹动脉,呈S形弯曲容易破裂(又名出血动脉)。
- 脉络丛前动脉:起于视束,终于脉络丛,此动脉又细又长,易被血栓阻塞。
- 后交通动脉:起于视束,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 椎-基底动脉系
- 左右椎动脉靠拢,在脑桥延髓交界处合成基底动脉,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 脊髓前/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后动脉、大脑后动脉、脑桥动脉、迷路动脉
- 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的最大分支,行程弯曲,易发生栓塞而出现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对侧躯体浅感觉障碍(交叉性麻痹)和小脑共济失调等。
- 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末分支,颅内高压时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前交通动脉 + 两侧大脑前动脉 + 两侧颈内动脉末端 + 后交通动脉 + 两侧大脑后动脉,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异常可导致动脉瘤。
- 脑的静脉:壁薄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收集大脑血液的和收集脑干小脑血液的两类。
- 脑脊液及其循环
- 脑脊液: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的无色透明液体,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 脑脊液的循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再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