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语言(三):亚洲语言

Languages of the World (III): Asian Languages

Posted by Tori on June 12, 2019

Chapter 6: 亚洲语言:概述

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领土东至杰日尼奥夫角(俄罗斯),南至丹绒比亚(马来西亚),西至巴巴角(土耳其),北至切柳斯金角(俄罗斯),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共同构成亚欧大陆。

亚洲语言主要介绍:阿尔泰诸语言、古西伯利亚诸语言、汉藏语系、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布鲁夏斯基语、其他(亚非/南岛/爱斯基摩-阿留申/印欧)、德拉维达语系

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汉藏语系语言,超过14亿人,位列世界第二(第一为印欧语系,约29亿人)

阿尔泰诸语言Altaic

  • “阿尔泰”来自哈萨克语,意为六个月,取名于阿尔泰山脉。阿尔泰语言覆盖了土耳其到西伯利亚东北部。包括6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约8千万。
  • 芬兰语言学家兰司铁Gustaf John Ramstedt最早提出”阿尔泰语系”的概念,并将朝鲜语和古代日本语纳入其中。1960s随着各语言研究的更趋深入,学者们认为兰司铁对”阿尔泰语系”的论证并没有达到历史比较法的要求,”阿尔泰语系”的概念被否定。现将阿尔泰语言分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
  • 阿尔泰语言的共同特点:SOV、黏着语、元音和谐律
  • 突厥语系Turkic
    • 包括西南语支(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西北语支(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东南语支(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东北语支(阿尔泰语、西部裕固语)等。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青海。
    • 维吾尔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和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属黏着语,现多用(修订过的)阿拉伯字母拼写维文,为全音素文字,语言中有大量来自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借词。
    • “维吾尔”一词与”回鹘”同源,然而历史语言学证据表明,现代维吾尔语实际上不是古回鹘语的后裔,而是古葛逻禄语的后裔。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成吉思汗兴起后,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语,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 西部裕固语:古回鹘语直系后裔,分布于中国甘肃,与维吾尔语、蒙古语系的东部裕固语均不能沟通。
  • 蒙古语系Mongolic
    •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元朝),将蒙古语带到了元朝疆域的各个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方的语言各自演化,形成蒙古语系。
    • 蒙古语系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等9种语言,在文字上,中国境内蒙古族使用传统蒙古文,蒙古国境内使用新蒙文(用西里尔字母书写)。
  • 通古斯语系Tungusic
    • 多分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包括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等。
    • 满语的现有人口不到20人,对满语的研究可通过调查其分布在中国西部的近亲锡伯语进行。通古斯语系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
  • 朝鲜语Korean
    • 通行于韩国、朝鲜及朝鲜族聚居地。1392前随高丽王朝称”高丽语”,建立朝鲜王朝后改称”朝鲜语”,1897朝鲜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后改称”韩国语”,中国官方称其为”朝鲜语”,但实际教学均讲授首尔标准语。
    • 朝鲜语的语音:区分松辅音/紧辅音/送气辅音,其发音机制在语音学上仍有研究和争议。
  • 日本语系Japonic
    • 或称日本-琉球语系,包括日本语和琉球语两大分支,
    • “日本语系”的概念由美国的日本学者Leon Serafim提出,服部四郎认为日本语和琉球语分化的时间约为大和时代。”日本语系”的概念受到国际学者的普遍接受,但在日本学者中存在争议。
  • 朝鲜语和日语与其他阿尔泰语言的关系
    • 语言相似之处:流音不会出现在本土词汇的首个音节上,元音和谐律,均为黏着语
    • 朝鲜语、日本语、琉球语均缺少人称后缀。另外,朝鲜语和日本语与阿尔泰其他语言之间的同源词汇非常少,这条往往被作为反对把两者纳入阿尔泰语言的证据。
  • 阿伊努语Ainu: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的语言,一度有过至少19种方言,近代存有北海道、千岛、库页岛(桦太)三种方言,但目前只剩北海道一种。母语人数仅剩10,属于濒危灭绝的孤立语言。

古西伯利亚诸语言Paleo-Siberian

  • 用来指称某些西伯利亚偏远地区的孤立语言和小语系语言,如楚科奇语、尼夫赫语等。
  • 古Paleo这个词缀是为了表示这些语言的祖先比突厥语系、通古斯语系更早出现在这片区域。这片区域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亲属关系也尚不明确,使用人口现已非常少。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 德国学者Julius Klaproth最早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存在同源关系,而在此之前流行的理论为Leyden1808提出的印度支那语系,直至1924年法国学者Jean Przyluski才提出”汉藏语系”的概念。Benedict1972恢复了Klaproth的理论,并进一步认为该语系下可分汉语族和藏缅语族两个分支。
  • 汉语族Sinitic
    • 关于其所包含的语言,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汉语一种(其他均为方言),另一种认为汉语族包括官话、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徽语、粤语、客家话等九种语言。
  •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地,最主要的语言有缅甸语、藏语、彝语、曼尼普尔语等
    • 藏语:分布于藏青川甘滇,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中国境内的藏语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现代通行的标准藏语源自卫藏方言中的拉萨方言(拉萨lha.sa意为神.地方)。藏文由土蕃时代松赞干布的重臣吞弥·桑布扎受梵文的影响创制,其拼读发音代表古代藏语,现代变化没有体现。
    • 缅甸语: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以仰光音为标准。缅文字母呈圆形,其拼读发音代表古缅甸语。
    • 曼尼普尔语:又称梅泰语,是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区东南部曼尼普尔邦的官方语言及共通语
    • 藏文、缅文、曼尼普尔文均属婆罗米系文字,该系文字属元音附标文字,在亚洲分布广泛且影响深远。

苗瑶语系Hmong-Mien

  • 主要使用者为苗族、瑶族和畲族,下分苗语族(苗语/畲语)和瑶语族(勉语)
  • 语音特点:区分浊鼻音 [m] 和清鼻音 [m̥],许多方言有好几个区别意义的平调(如黔东苗语,区分55/44/33/22/11)

壮侗语系Tai-Kadai/Kra-Dai

  •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其北支包括仡央语支和侗水语支,南支包括黎语支、泰语支(泰语/傣语/老挝语等)和临高语(分布于海南)
  • 泰语:旧称暹罗语Siamese,有大量来自梵语、巴利语(一种中古印欧语)和高棉语的借词。泰语有五种声调,表达礼貌的语尾词需根据说话者的性别发生变化(例如萨瓦迪卡,女生用kha21,男生用khrap)

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

  • 由德国学者威廉·施密特提出。虽名为南亚语系,但使用者大多在东南亚,下分孟高棉语族和蒙达语族
  • 语系中历史最久的有孟高棉语族下的越南语、高棉语(即柬埔寨语)和孟语

布鲁夏斯基语Burushaski:一种分布于中亚的孤立语言,使用者分布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北部等

其他在亚洲有分布的语系

  • 亚非语系:如阿拉伯语东部方言、希伯来语等,主体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
  • 南岛语系:如马来语,主体在大洋洲
  •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唯一分布于亚洲和美洲两大洲的语系
  •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主体在欧洲
    • 印度-伊朗语族Indo-Iranian:印欧语系当下仍在使用的语言中最东边的一族
      • 印度语支:印度境内(梵语、印地语、马拉地语等)、孟加拉(孟加拉语)、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斯里兰卡(僧伽罗语)、罗马尼亚(罗姆语)等。
      • 罗姆语:属印度语支,但主要分布在欧洲。使用人口无固定居住点,常被称为吉普赛人。罗姆人来自印度次大陆,没有国家以罗姆语作为官方语言。
      • 伊朗语支:波斯语Persian/Farsi,是伊朗、塔吉克斯坦(称塔吉克语)、阿富汗(称达利语,与同一语支的普什图语同为)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1亿。
    • 安纳托利亚语族Anatolian:曾在小亚细亚使用,现已消亡,包括赫梯语和卢维语等。
    • 吐火罗语族Tocharian:包括焉耆语和龟兹语,曾于6-8世纪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使用,后因被回鹘部落同化而最终消亡。使用印度北部的婆罗米字母,又称”斜婆罗米文”。
    • 中国境内的印欧语系语言:塔吉克族的塔吉克语、俄罗斯族的俄语、(已消亡的)吐火罗语

Chapter 7: 亚洲语言:泰卢固语简介

德拉维达语系Dravidian

  • 又称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中部,其次在斯里兰卡北部(Tamil)和巴基斯坦等地,主要包括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坎纳达语等。泰米尔语也是斯里兰卡和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 德拉维达语系和印度其他语言没有亲属关系,它们的相似点是由语言接触和相互借用导致的。
  • 德拉维达语系和印欧语系印度语支(尤其是梵语)相互影响。德拉维达语从梵语中引入大量借词;原始印欧语本没有卷舌辅音,但古梵文文献中有相应的语音记录,这可能是由原始德拉维达语的扩散导致。
  • 部分德拉维达语系的语言具有舌冠音的三元对立:齿音 [t̪]、齿龈音 [t]、卷舌音 [ʈ](主要涉及 [t, d, l, n]),这样的对立在整个世界语言的范围内较为罕见。

泰卢固语是印度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兰戛纳邦Telangana两地泰卢固人的语言,属德拉维达语系中部语族,是该语系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于300BC-100BC便已形成自己的文学语言,字母属婆罗米系文字。

泰卢固语音系学

  • 元音:[a, e, i, o, u],元音长短可区别语义,有两个双元音 [ai, au],表现出一定的元音和谐。
  • 辅音:塞音和塞擦音分清、浊、送气清、送气浊(breathy voice,记为 [◌ʱ]),送气音大多出现在借词中,擦音分清浊。发声部位上,卷舌辅音 [ʈ, ɖ, ɭ, ɳ] 为一重要特征。辅音长短可区别语义。
  • 泰卢固语没有给单词指定重音,多数会放在倒数第二个或最后一个音节上。

泰卢固语形态学

  • 词语的形式变化均表现为黏着语素的添加
  • 名词:区分性、数、格
    • 名词的语素顺序为:词干 + 数 + 格
    • 性:单数时只区分阳人和其他(即阴人和非人),复数时只区分人(即阴人和阳人)和非人。性不体现在名词本身上,但会体现在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的动词变形上。
    • 数:分单数和复数,复数由后缀-lu/-ɭu表示。
    • 格:分七个格,包括主格、宾格-ni/-nu、与格-ki/-ku、属格-∅、离格-nintʃi、工具-伴随格-to:、方位格-lo:。主格形式自成一派,主格以外的所有格均由旁格形式加相应后缀构成。旁格又称间接格、斜格,可用于主格以外的任何格关系中,通常作为动词和介词的作用对象。
    • 形容词位于名词前且不随其修饰名词的性数格发生变化;无定冠词,数词1(oka-)可作为不定冠词。
  • 限定动词:一般出现于句末(SOV语序)
    • 动词的语素顺序为:词干 + 语法范畴(时/体/肯定否定等)+ 人称
    • 人称后缀:单数为1-nu 2-vu 3阳-ɖu 3非阳-di(否定式为-du),复数为1-mu 2-ru 3人-ru 3非人-ji(否定式为-vu),可用第三人称复数属人后缀-ru来表示尊敬。
    • 语法范畴:否定式为-a;过去时为-a:,非过去时(习惯和未来)为-ta:;存在动词un后跟-na:表示过去或现在(例外用法);进行体为-t + un的适当形式,如-tunːaːnu表第一人称现在进行体。
  • 非限定动词:不固定于具体人称、时体、肯定否定等语法范畴的动词形式
    • 动词基式:动词的词典引用式,多以-u结尾
    • 不定式:跟在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后,由否定词干加-a(n)构成
    • 动名词:名词性动词派生形式,由否定词干加-aʈam构成
    • 分词:形容词性动词派生形式,基本词干加-tun:a构成现在分词,过去词干加-ina构成过去分词,过去词干加-e:构成非过去分词,否定词干加-ani构成否定分词。
    • 动副词:副词性动词派生形式,常起状语小句的功能。基本词干加-tu:构成进行体动副词,加-i构成完成体动副词,加-te:构成条件副词,加-ina:构成让步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