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奇葩说第七季第一期来看,一是好奇这节目啥样,二是听说陈铭为学习犯困找了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据,所以就索性把这一期看完了。说实话,这一期上半部分几组辩论几乎完全没有看点,逻辑断裂,论点不明,许多甚至与杠精相差无几,娱乐性远大于严肃性,或许是节目效果,但真的没有营养,下半部分观感转好,而陈铭与颜如晶这一组尤为精彩,下面是我的点评。
辩题是“孩子写作业写到半夜,应不应该和老师理论?”陈铭为正方,颜如晶为反方。很明显,题目故意设置得很模糊,在情境因素不明的情况下进行的讨论往往是低效甚至无用的,因此辩题中情境因素的省略就使得双方都有话可说。这一点正反双方立论时都有提到——双方在开始论证前都通过举例指出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必须要进行沟通来获得更多信息。仅凭这一点,这一组已经完胜前面所有被播出的组了。但颜如晶以此作为不和老师理论的第一点依据是不合理的,“不确定是否去理论”和“选择不去理论”是两回事儿,除非论证的是大多数情境下都没必要去理论,否则这一点是无效的。颜如晶第二点提出,如果去和老师理论,减少作业会影响全班教学进度,这一点实际上恰恰和第一点的原则冲突了,因为这里假定了理论的内容就是要减少作业,而这一假设就是值得商榷的。第三点是颜如晶的主要论点,说得很好,即孩子写作业到半夜这件事儿未必是坏事,或许是孩子的一种选择,家长可能会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陈铭的立论部分总体逻辑没有问题。他和颜如晶的论点的主要区别在于立场,即颜如晶从孩子自我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这道题不是一个家长需要介入的问题,而陈铭从家长关怀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为什么家长认为作业写到半夜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陈铭第一点论点同颜如晶,但成为了他的合理论据。第二点是深夜写作业影响孩子发育,从生理学角度出发论证科学性,合理。第三个论点,即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陈铭认为“如果老在困的时候学习,那么未来你一学习就困”,论据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即长久的“铃铛声+肉->流口水”会建立起“铃铛声->流口水”的条件反射,类似地,长久的“写作业+深夜->困”会建立起“写作业->困”的条件反射,由此为广大一学习就困的孩子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由。这一点现场效果很好,观众纷纷赞赏,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也是我这里主要想讨论的问题。
第一点,在经典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应当足够引起行为主体进行两者的配对,例如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铛声和肉出现的时机应当足够接近,使得狗能够将两者联系起来,如果肉在铃铛声后一个小时后才出现,条件反射无法建立。类似地,如果要建立条件反射,孩子需要将写作业和深夜两者主动联系在一起。假如孩子晚上六点开始写作业,那深夜可能是五个小时之后才来,天黑是昼夜节律的自然现象,孩子不可能认为写作业是天黑的起因,因此实际上这里的条件反射无法建立。第二点,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刺激往往是中性刺激,例如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铛声本身和流口水一般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如果把铃铛声换成切肉声(且狗明白这是切肉声)那么这里也就不存在条件反射建立的必要了。类似地,如果写作业本身就和孩子犯困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那么时间是深夜与否也就无关紧要了,联系本身的相关性跳过了条件反射的必要性,而我们知道一般人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犯困本身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和深夜与否无关。
当然,以上两点我也是点了暂停然后思考了几分钟得出的,但在现场,人们不熟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给人们反应的时间也比较短,逻辑问题隐藏得也比较深,结论也很合大众胃口,几乎不会有人能够指出这里的问题。其实作为一档节目这本身问题也没有很大,但我不希望这期节目播出之后给观众传达一个错误的观点,把自己学习犯困全都归因于外部因素,即“条件反射”的形成,而忽略了自己的内部因素,即尚未摸透怎样学习最高效。所以我还是希望写点什么,能多一个人看到是一个,也不要把陈铭的论点就奉为圭臬。你可以去深入理解行为主义流派,但不要为自己的学习找借口。
一分钟互杠阶段,比较明显颜如晶是有点慌了,提出的问题陈铭都回答得很好,让颜如晶虽然一直在提问但却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但确实,陈铭立论的部分在场上几乎是攻不破的,颜如晶很难找到一个要害切下去,这一段陈铭逻辑很稳。结辩的时候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双方观点立论时就很明确了,也只是最后再陈述一遍罢了。
我完全没有想到最后颜如晶获胜了,在我看来陈铭在这场辩论中是完完全全地获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想,或许是 1)颜如晶是从孩子选择的角度出发的,大部分人都曾经是孩子,会感同身受,而陈铭是从家长和理性的角度出发的,大部分人却没有当过家长,这使得颜如晶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共鸣;2)康永哥点评认为,陈铭的论点缺少了一些父亲慈祥的温度,而颜如晶的论点更关爱孩子。那么一场辩论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比拼双方的逻辑思辨能力,还是解决辩题本身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后者,一刀切出个正反双方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可理喻的,辩题本身的模糊性就使得问题的解决一定是需要额外的情境假设的,空谈正反双方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更倾向于选择前者,通过评判论点和论据的清晰与合理程度来决定胜负。但我对这个投票结果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我觉得奇葩说这个节目就我看到的这一期而言,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人来指出怎样是好的辩论,怎样是好的逻辑,怎样是立得住脚的论述,或者其对立面,怎样的是逻辑漏洞,怎样的是逻辑谬误,怎样的是强词夺理的嘶吼。对于反面教材,一部分观众是能从观感上判断出来的(但并非所有观众),而对于正面教材,恐怕没有很多观众能很好地判断好和好哪个更好。如果有人能点评到具体论证过程中的问题,我相信观众一定会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