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与浊音:汉语普通话母语者的常见疑惑解答

Voiced vs. Voiceless: Explained for Mandarin Speakers

Posted by Tori on March 26, 2021

本文旨在澄清一些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在面对清音与浊音这对概念时常入的几个误区,例如

  • “英语里跟在 s 后面的 p、t、k 在发音的时候会浊化”(错误)
  • “印度人讲英语很难听懂,因为他们都把清音念成浊音”(错误)
  • “日语里的 ‘谢谢’ 罗马音是 arigatou,但发音的时候会念成浊音 ‘阿里嘎多‘”(错误)

以上三个表述其实犯的都是同一个错误。而要想得到正确的表述,只需要将每句中的“浊音”都改成“不送气清音”即可。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解释一下相关的语言学概念。

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浊音

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是本文涉及的最重要的三个语音概念,我们将以 p 为例来具体说明三者的区别。

国际音标 [pʰ] [p] [b]
语音名称 送气清音 不送气清音 浊音
汉语普通话举例 pā bā /

上表中,第一排是国际音标的记号。国际音标是一种对语音的书面记录形式,经标准化后在国际上通用,每一个语音都有相对应的音标记号。我们要介绍的三种语音,自然也会对应三种不同的记号。

  1. 送气清音 [pʰ]:音标右上角的小 h 即表示送气。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汉语拼音中的 p 即发送气清音,例如 “趴”、“普”、“蓬” 等。发音时口中会送出强大的空气气流,如果你把手掌放在嘴前面,发送气清音的时候手掌能明显感觉到气流的冲击。
  2. 不送气清音 [p]:没有小 h 记号的即表示不送气。这个音同样不难理解,但需要特别注意记号不要混淆——汉语拼音中的 b 发的是不送气清音 [p],例如 “巴”、“布”、“饼” 等。发音时口中无强烈气流送出,如果把手掌放在嘴前面,手掌几乎感觉不到有气流。
  3. 浊音 [b]:这个音恐怕是最不容易理解的,因为汉语普通话中不存在浊音,汉语拼音中的 b 实际发的是清音。清音与浊音的根本区别在于声带的振动。清音几乎没有振动,而浊音有强烈的振动,所以理论上加大声带的振动力度就可以发出浊音了。如果觉得有点摸不透,我的建议是可以先发一个 mā,尝试一直保持 [m] 这个浊鼻音,此时你应该能感觉到双唇之间的振动,然后保持这个振动念 [p] 即可发出 [b]。可以用摸自己声带的方式检验自己是否成功发出了浊音。

如果你尝试了并且觉得自己怎么也发不出浊音,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b] 这个音,所以我们对浊音的发声掌控能力在早年母语学习的时候就慢慢退化了,我们对 [p] 和 [b] 的语音分辨能力也同样退化了。于是我们说,在汉语普通话中,只存在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不存在清浊的对立。

当我们说两个语音对立的时候,我们是在说,把一个音发成另一个音会造成语义上的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一个汉字的送气 [pʰ] 发成了不送气 [p],这个字的意思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翩”和“鞭”),但如果你把一个汉字的 [p] 发成了 [b],没有人会认为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毕竟有许多人根本听不出来你发的是 [b]。因此,许多普通话母语者都很容易将浊音和不送气清音相混淆。

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需要说明一下,虽然以上我们都在以 p 为例进行讨论,但这些原理同样也适用于 t、k 等音,例如汉语拼音的 t 对应国际音标的 [tʰ],d 对应 [t],而浊音 [d] 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清浊对立的语言举例

那么究竟有什么语言是存在清浊对立的呢?事实上,大家接触最多的英语和日语,都是清浊对立的!我先将一些结论摆在下表中,随后再进一步作解释。

国际音标 [pʰ] [p] [b]
语音名称 送气清音 不送气清音 浊音
英语(标准英音)举例 pin spin bin
英语(印度口音)举例 / pin, spin bin
日语举例 ンツ やっ しょ

在英语的标准英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中,三种语音你都可以找到,例如 pin 中的 p 为送气清音,spin 中的 p 为不送气清音,bin 中的 b 则为浊音,三者各不相同。这里便有一些重点需要划起来:

  • 英语里跟在 s 后面的 p、t、k 在发音的时候会变成不送气音,而非浊化,例如 spin 一词,不送气时读作 [spin],而所谓的浊化则会变为 [sbin]。不过要注意跟在s后并不是不送气化的充要条件,像美式口音中就有很多其他情形(比如 camping, rapper)都是发不送气音的。
  • 英语是清浊对立的,送气与不送气之间不存在对立。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你把 pin [pʰin] 念成了 [pin],英国人也会认为你说的是 pin 而不是 bin,但中国人可能会误认为你说的是 bin,这实际上也恰是许多中国人觉得印度口音难懂的原因。印度口音的英语会将所有的 p 都念成不送气清音,英语母语者会将其等同于送气清音,不会有理解上的问题,而普通话母语者则可能把它和浊音混淆,出现理解上的问题。
  • 英语中的送气清音与不送气清音互为音位变体。我们已经知道了 [pʰ] 和 [p] 在标准英音中是同时存在的,但它们的区别不会造成语义的变化,它们并不对立,因此我们把它们归属到同一个音位。音位指的就是能够区分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在英语中,[pʰ] 和 [p] 就属于同一个音位,以 /p/ 来记(换了一个括号样式而已),于是 pin 和 spin 的音标也就可以简单地记为 /pin/ 和 /spin/ 了。至于这两个词中的 /p/ 具体是念 [pʰ] 还是 [p],这就和区域口音以及个人喜好有关了,[pʰ] 和 [p] 这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便被称为音位变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音位必然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语言的。例如 [pʰ] 和 [p] 在英语中属于同一个音位,但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则属于不同的音位。到这里,内容可能已经有点多了,读者可以考虑在此休息或整理一下,理论上你应该有能力辨析(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与清浊音相关的命题了。

日语的情形与英语比较类似,也是存在清浊的对立,而不存在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五十音图中的ka行、sa行、ta行、pa行均为清音(注:尽管在日语中pa行被称为半浊音,但在语音学上它仍属于清音),而对应的ga行、za行、da行、ba行均为浊音。

日语中的清音不送气的比例较高,例如「ありがとう(arigatou)」被空耳为中文的“阿里嘎多”,从清浊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多”是完全正确的,反而“嘎”才是有偏差的(证明留作习题)。日语中也存在清音送气的情形,例如「くさん(takusan)」中的ta一般是送气的,但如果你念成不送气的,日本人也不会出现理解不了的情况。

较高比例的不送气清音也恰恰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在语音上的一大难点,听力时容易将不送气清音听成浊音,而口语时容易将浊音念成不送气清音,例如可能很难区分「大体(daitai)」和「代々(daidai)」这两个词,况且它们和中文的“代代”念起来都是不一样的(忽略声调因素)。要想克服这一点,必须要经过一定量的语音输入和听力练习才有可能解决。

不过如果我们实在无法区分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话,难道我们就完全没有办法和英语或日语母语者交流了吗?当然不是。本文所有关于语音的讨论都是基于单个单词的,但是日常交流的时候谈话双方都是拥有上下文的。环境中的语义线索、视觉线索、身份线索等都可以极大地帮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也可以帮助你理解对方的意思,因此原则上倒也不必过于担心。对于有志于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语言学理解的读者,两者的区分便自然是有必要的。

补充说明

到这里本文基本上就已经结束了。本文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简化了一些技术细节,以下是一些补充说明和技术性注释,如果不能理解也不必深究。

  • 文中表格中的语音名称,例如称 [b] 为浊音,其实是不完整的。[b] 的完整名称应为“浊双唇塞音”——“浊”指的是发声状态为声带振动,“双唇”指的是发声位置为上下唇,“塞音”指的是发声方式为阻塞气流。相应地,[p] 的完整名称应为“(不送气的)清双唇塞音”。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区分同样适用于齿龈塞音 [t]、软腭塞音 [k]、齿龈塞擦音 [t͡s] 等部分其他语音。
  • 在英语 /p/ 的音位变体中,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念 [pʰ] 还是 [p],英语母语者在语义理解上都不会有任何困难,但对方可以察觉到你可能不是英语母语者,例如把 spin 念作送气的 [spʰin],听感上就比较怪异。这也就意味着,在有些词语中,母语者通常都会倾向于选择某个特定的音位变体,而不会选择另一个。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称这两个音位变体是互补的,也就是说,在一些上下文中,一个变体往往是标准读音,另一个不会出现,而在另一些上下文中,则会反之。如果母语者对一个音位变体没有特定的选择偏好,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个变体,则称其为自由变体。
  • 本文一直强调的是“汉语普通话母语者”的常见疑惑,“普通话”这三个字是不可少的。事实上,虽然普通话中只有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对立,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是存在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三元对立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吴语、闽南语等。这也就意味着,上海人可能凭借上海话的优势更容易掌握浊音,这种优势可以从英语、日语等延伸出去,一直到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其他清浊对立的语言上。
  • 我们在讨论印度口音英语时,说的是 p 默认会念成不送气清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语言中不存在送气清音。事实上,以印度的印地语为例,语言中甚至是存在 [pʰ] [p] [b] [bʱ] 的四元对立的(细节略去)。我的推测是,印度口音可能受到了天城文罗马转写的影响。在该转写标准中,上述四个音分别被写作 ph、p、b、bh,但英语中的 ph 基本都读作 [f],所以我们也基本见不到 p 的送气情形。但对 [tʰ] [t] [d] [dʱ] 这一组而言则是有可能见到的,例如 think 可能就会被读作 [ɪŋk]。
  • 最后整一个术语对照表:语音-phone,语音学-phonetics,音位/音素-phoneme,音位学/音系学/音韵学-phonology,送气-aspirated,不送气-unaspirated,清音-voiceless,浊音-voiced,音位变体/同位异音-allophone。

随堂练习

如果你完全理解了前面所有内容的话,我相信你对清浊音这一话题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来做一下随堂测验吧(微笑)。

  • 张三听说了有个叫“哔哩哔哩”的网站很不错,想去看看,但他在地址栏里却输入了“pilipili.com”。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 如果张三的母语中不存在送气清音,只有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立,那么他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最有可能念成什么样子?(提示:汉语拼音中的 zh [ʈ͡ʂ] 和 ch [ʈ͡ʂʰ] 之间也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关系。)
  • 试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常说的“八嘎(bā gǎ)”在日语的罗马音中实际上写作“baka”。